更新時間:2014-05-14 14:31:51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 作者:美麗心情
西盟佤族女子穿貫頭式緊身無袖短衣和家織紅黑色條紋筒裙,赤足,戴耳柱或大耳環(huán),項間佩掛銀圈或數(shù)十串珠飾,喜戴臂箍、手鐲,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腰間亦以若干藤圈竹串為飾。披發(fā),發(fā)箍用紅布或金屬制作。過去,佤族女子的腳上都戴有數(shù)個或數(shù)十幾個竹藤圈。按習慣,女子每增加一歲就增加一個腳圈,故有“欲知年齡數(shù)腳圈之說”。天寒時,佤族男子披麻毯或棉毯御寒。此外佤族男子還有文身的習俗,其紋樣大多為動物紋,也有少量的植物紋。
2 男子服飾
佤族服飾有地區(qū)差異,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的無領短款上衣,下著黑色或青色的大襠寬筒褲,剪發(fā)。用黑、青、白、紅色的布包頭,喜歡戴銀鐲,佩竹飾,出門肩挎長刀、掛包。女子多穿貫頭、V形領緊身無袖短衣,下穿紅、黑色橫條紋的筒裙,披發(fā),佩戴銀、竹、藤制飾物,喜歡用竹或藤做成圈狀飾物裝飾在頸、腰、臂腿等處。男女老少都喜歡佩用極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掛包,男女青年還用作愛情的信物。服飾原料多為自制的棉、麻土布、染成紅、黃、藍、黑、褐等色,配上各種色線,織出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
佤族婦女都從事于家庭紡織。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家庭紡織滿足不了他們生活的需要。長期以來,佤族缺少衣穿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有的婦女只穿一條麻布裙,有的男子只有一塊遮羞布。他們較普遍地穿上衣服是解放后的事。男女皆赤足,不穿鞋子,也不會做鞋子。
男子剪發(fā),頭纏包頭。包頭巾有黑色、白色和紅色。男子穿短衣,褲子短而肥大,尚黑色。男青年一般領上戴有竹藤制的項圈,少數(shù)富有者戴銀項圈和銀手鐲。有的男子還穿耳紋身。
3 婦女服飾
婦女的服飾,各村寨不同。岳宋婦女上身著披戶,裙子長而大。馬散婦女上身穿無領短衣,裙子稍短,小腿上縛有裹腳布。芒杏、翁戛科等寨,因受拉祜族影響,上衣近似拉祜族,裙子與岳宋同。中課、永廣等寨,上衣與拉祜族和漢族相似,裙子與馬散同。婦女都留長發(fā),不梳辮子,頭發(fā)多披肩灑向臉頰兩側及肩背,用發(fā)箍從前額到腦后把頭發(fā)攏住,這樣既可保證頭發(fā)不散落在前影響視線,又顯得美觀大方,使用也很方便。發(fā)箍是佤族婦女最具特色的頭飾,在我國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是識別佤族的最簡明的標志。它呈半月形,中間寬,兩頭窄,長約30多厘米,中部寬約10厘米,多用鋁、銀制成,也有竹藤制的。耳戴銀環(huán)(最大的直徑約六、七分),頸戴銀項圈和若干串料珠(有的料珠中還加有貝殼)。腰圍若干個竹圈,小腿和大腿之間戴著若干個竹圈或藤圈,大小臂間戴有銀飾,手指上也有戴戒指的。這樣的服飾實在負擔太重,很不方便,可是佤族卻以為美。
4 歷史
佤族的服飾可能與東南亞某些民族有歷史淵源。例如,我國南北朝時期,對于東南亞的民族就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林邑……俗居處為洞,名曰干蘭。……男女皆以橫幅古貝繞腰而下,謂之干漫,亦曰都漫,穿耳貫小環(huán)。……自林邑,扶南以南諸國皆然也。”扶南至唐為真臘,發(fā)展到今日即現(xiàn)在的柬埔寨。柬埔寨的居民主要是孟高棉族。佤語屬南語系孟高棉語族。所以,佤族在服飾上與東南亞某些民族(如高棉族)的共同點,也可以說明佤族與他們在族源上的淵源關系。佤族有自制的布單和自外民族買來的棉毯,睡時作被,早晚冷時就披在身上。佤族婦女的上衣是結構、剪裁及制作都很簡單的貫頭式。這種衣服是用一幅布雙折,中剜一洞,左右臂附近略剜掉一些,兩裉連接便成,穿時從頭上套下即可。佤族婦女上衣短小,緊身,領呈“V”字形,無袖,兩裉和前襟均用線縫合,再配上彩織的花紋短裙,頗具現(xiàn)代時裝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