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tǒng)文化
當前位置:首頁 > 民俗預測 > 中國民族 > 仡佬族 >

仡佬族的服飾

更新時間:2014-05-14 15:32:36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美麗心情

  仡佬族服裝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生很大變異。從唐、宋到明代及清代初期,仡佬族服裝以男女均著“筒裙”為其突出特征。筒裙在唐、宋時代又稱“通裙”,用2幅橫布“穿中而貫其首”,有的則用1幅布兩端逢合而成。這種服飾無褶,夾層,前后幅當中兩條直褊稍寬,褊間均鑲有花紋。一般男子穿的“筒裙”較短,婦女穿的“筒裙”較長,而且花色繁多。同時仡佬族婦女還在長筒裙外罩長袍,這種長袍一般用長數(shù)尺的青布在其中剪開口子后,從頭籠下,前短后長,無袖無褶。到了清代及民國初期,仡佬族男子穿“筒裙”已極少,大多穿無領對襟、斜襟長衫,長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帶,勞動時撩衣前后一角扎于腰間。  

仡佬族的服飾  

         貴州省務川仡佬族民間珍藏有男子外衣,系青色緞子制作,衣領周圍和襟邊均鑲有約1寸寬的花邊,腳褊、衩褊都嵌花邊,布扣12顆。女子服裝一般為短上衣,長筒裙,外罩長袍,腳穿鉤尖鞋。女上衣一般短齊腰際,抄襟,袖背上繡綴著花邊花紋。貴州省務川自治縣仡佬族女子上衣當時還有“大鑲滾”和“小鑲滾”及“便服”之分。多為白色或翠綠色。“大鑲滾”袖大而短,用其他顏色的布做外托肩,前襟邊和腳褊都鑲有約3寸寬的花邊,稱為“嵌牙子”或“筘天子”,領口和袖口處滾兩三道重疊邊,謂之大鑲大滾,故名“大鑲滾”,釘銅扣或珠扣。“小鑲”與“大鑲滾”略同,僅花邊較窄,約1寸。“大鑲滾”和“小鑲滾”皆為禮服,多在莊重場合穿著。“便服”即無鑲無滾,僅在前襟邊繞一道“花便線”或“拐腳便線”,釘布紐扣。平壩縣披袍仡佬族婦女著長衫,外披前短后花無袖之袍,外穿筒裙,內穿短褲。遵義地區(qū)仡佬族婦女穿大襟大袖衣,領、肩、袖均加花邊。

        近代以來,仡佬族服飾日趨與當?shù)貪h族或其他民族相似或相同。40年代僅在云南麻栗坡楊萬一帶的仡佬族,還保持著婦女穿筒裙的傳統(tǒng)。如今仡佬族傳統(tǒng)服裝僅有少數(shù)仡佬族地區(qū)的老年人穿著。完整、成套的仡佬族傳統(tǒng)服裝,尤其是衣裙、披袍,已不多見。

         早在唐宋時期,仡佬族男女大多是發(fā)挽椎髻,用一條紅布束結垂于腦后。明清兩代,仡佬族的發(fā)型有所變化,而且支系不同,其風格也不相同。打牙仡佬族男女均將頭發(fā)剪短,長僅寸余,所以又被稱為“剪發(fā)仡佬”。其他支系的仡佬族男子大多辮發(fā),挽為髻,或綰于額或盤于頂,不留胡須。女子多盤發(fā)于頂,或插梳于發(fā)髻。民國以后,仡佬族男子發(fā)型與漢族趨同,但女子仍有盤髻的習慣。貴州遵義地區(qū)仡佬族髻上所插發(fā)梳為馬鞍形,雙髻挽圈垂于發(fā)際,用銀絲、洋線扎花插于發(fā)髻兩則。貴州務川仡佬族已婚婦女盤髻,束以“網(wǎng)子”,俗稱“毛纂”,上插“前抓”、“后抓”、“過橋”、“橫簪”。新娘頭上挽用布或銀做成的發(fā)卡,稱為“勒子”。未婚姑娘扎獨辮,習稱“撻撻”,以彩色頭繩束拖于腦后。

        在佩戴裝飾方面,早期仡佬族男子多以螺殼、虎豹、猿猴之毛及犬羊之皮作為裝飾,女子一般用3寸長的細竹簡斜穿于耳以為裝飾。富有之家的女子則佩戴珠寶耳垂。以后仡佬族婦女大多喜戴銀飾耳環(huán),項掛銀鏈。頭包帕子如今仍是許多仡佬族婦女的喜好,尤喜包白帕子。貴州務川仡佬族婦女喜拴繡花圍腰,走親趕集,手握一尺見方的繡花手絹。如今在仡佬族地區(qū),戒指、耳環(huán)、項鏈等飾物普遍為廣大仡佬族婦女所喜愛。

上一篇:仡佬族的人口和分布地
下一篇:仡佬族的風俗習慣
相關文章
仡佬族的舞蹈 仡佬族的人口和分布地 仡佬族的風俗習慣 仡佬族的由來 仡佬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仡佬族的服飾 仡佬族的文化
推薦欄目
生辰八字運勢運程在線排盤抽簽情侶速配民俗預測姓名測試手相圖解面相圖解痣相圖解風水知識周公解夢趣味測試節(jié)日祝福陰陽歷轉換萬年歷
如果您不想在當前使用的電腦留下您的算命記錄,請點擊首頁的“重新測試”按鈕,如果沒有此按鈕,說明您的信息已經(jīng)清除
周易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算卦習俗同樣有著長遠的影響,請科學的對待它們,不要執(zhí)迷其中。
The main provision of this Web site:Free fortune-telling and forecast.
Copyright © dajiaz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大家找算命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