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yáng)傳統(tǒng)文化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姓名算命 > 姓氏起源 >

易姓的來源_易姓起源_易姓的來歷

更新時間:2016-03-01 17:16:00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易姓的來源_易姓起源_易姓的來歷

易姓的來源_易姓起源_易姓的來歷

起源

源流一

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被滅以后,其王室后代后來被秦國遷至太原,再逐漸南遷,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源流二

易姓乃黃帝后裔,黃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為姓,易者,日月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開物成務(wù),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吨芤族柁o上》 ,詳見《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頁。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作者在陜西黃帝陵,見館藏百家源流紀(jì)念館中,所記如此,并有盾章作為紀(jì)念

據(jù)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北易氏。

來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后,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后代畢萬在晉獻(xiàn)公屬下為大夫。在畢萬的后裔子孫中,有人食采于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五

源于韓信后裔,呂后殺韓信一門,韓信一幼子得太尉陳平幫助,由乳母帶出,遠(yuǎn)遁江南,改姓為易以自保。故今廣東鶴山坡山易姓一族,逢農(nóng)歷四月初二,必紀(jì)念陳平陳太尉生日,至今兩千多年,不曾中斷,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分布

綜述

易氏的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并在當(dāng)?shù)匕布。由此可知,易氏三國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于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梢娨仔赵谒卧獣r期還分布于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jié),萬載人,永樂進(jìn)士;學(xué)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說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云南、廣西、福建者。

清朝至現(xiàn)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發(fā)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華僑。

歷史遷徙

先秦時易姓的活動缺乏資料,直到三國時才有易姓的記載,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動地區(qū)。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的足跡,唐朝時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時期,在山西、山東、廣東、湖北等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易姓,至遲在明朝,易姓進(jìn)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區(qū)。

宋朝時期,易姓大約有6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占全國易姓總?cè)丝诘?9%。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以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為中心的兩大塊易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易姓大約有17余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9%,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占易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蘇、河南等省。江西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qū)遷移。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易姓聚集區(qū)。

圖譜

當(dāng)代易姓的人口已達(dá)到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六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4%。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慶四省市,大約占易姓總?cè)丝诘?6%,其次分布于江西、廣西、貴州、河南,這五省大約又占15%。湖南為當(dāng)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總?cè)丝诘?4%。全國形成了長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區(qū)。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渝黔、鄂贛大部、粵桂北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甘肅西段、黑吉東端,易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3%以上,中心地區(qū)達(dá)到0.9%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7.7%,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66%的易姓人群。在粵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東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陜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云南東南、黑吉東部,易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1%一0.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qū)居住了大約24%的易姓人群。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蘆溪縣張佳坊鄉(xiāng)易姓

自南仲隨祭公征戰(zhàn)犬戎,論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傳易水,因賜姓易姓。南仲生恒,恒生敖,歷數(shù)十世后,有諱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間,后裔勝為秦內(nèi)史,晦跡臨淄,世居金陵。傳十?dāng)?shù)世孫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征南將軍,于西漢昭帝始元年間,來鎮(zhèn)洪洲,卒于官。數(shù)十世孫退,號棲隱,明達(dá)博學(xué),頓有所悟,遂棄塵俗,捐妻子,結(jié)廬于九嶷之山,煉丹竟成,于晉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飛升。有二子,長曰輪,省金陵,適遇石勒作亂,受南昌尉,因官世居西山。仲子雄,字長興,為瀏陽縣吏,自念卑賤,脫幘掛縣門而去。當(dāng)東晉時,舉孝廉,受湘州別駕,復(fù)為舂陵令。永昌元年王敦反死,王命詳載史記,其家居長沙,適遇穎川寇沈柳生亂,遠(yuǎn)近驚憂。長子鵬舉,仍守故地,傳數(shù)十世孫祓字彥祥(章),宋淳熙間為釋褐狀元,著有《周禮總義》行世,雄公幼子鴻逵避亂宜春,自子至孫,窮為匹夫。至高齋公經(jīng)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寶歷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會昌五年狀元。而標(biāo),而密,而少儀,相繼登第者有數(shù)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聯(lián)坊而著名。祖與石曼卿、韓延年為詩友,薦游館閣仕左班殿直,慷慨立朝,水蠻寇入,邊帥不能制,公以單騎說服,而文靜檢討,公望于朝,世安御史,公不避權(quán)貴,真言出奸,著作郎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綬歸隱,而吾易氏諸臣,獨(dú)能勵節(jié)守志,剛毅凜然,豈其風(fēng)流篤厚,勢所然也。其遷澗富、桃溪、施家坊、強(qiáng)村、明村、錢櫸林。又有至萬載、分宜、萍鄉(xiāng)、清江、樟樹、廬陵、安福、遠(yuǎn)分、華岳、兩廣、四川、福建等,皆自宜春徙。

孔子謂君子疾沒而不稱焉。又曰:不患無位,患所立然,則大名而膺,高位必如何?而后無添于名位也。是必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學(xué)立身,以廉為吏,庶于名位而無添乎。余孝(?)古制,鄉(xiāng)舉里選類,以德行道藝進(jìn),唐宋沾古制而稍變通之。有由薦辟,由人才,由蔭襲,由科目諸途而進(jìn)者。惟科目,德人襲盛,天寶以后,諸科輕,于進(jìn)士科尤重。吾易氏自漢征南將軍光(?洸)公以下,由薦辟而進(jìn)者,則有文助公、樞公、杰公、準(zhǔn)公、密公、治公、煥公、紹公、宣公、林公等若干人;由蔭襲則有延慶公,由諸科則有宛公。而進(jìn)士科則有:唐寶歷乙已(825)年(之)武公登第;后二十年,至唐會昌乙丑(845)年,重公遂大魁;又?jǐn)?shù)十年,圣景福癸丑(893)年標(biāo)公繼之;至宋雍熙乙酉(985)年,少儀公又登梁灝榜;逾廿三年,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年,綸公繼之;又八年,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年隨公繼之;又越三年,天禧戊午(1018)年,著明公繼之;后宣和甲辰(?子)(1024)年元英公。至南宋加大(?嘉泰)元年(1201)年辛酉狀元相公良佐,后登沉(?沈)晦榜;至紹定己丑(1229)年,不孝乾又附尾。蓋自之武公首以儒術(shù),顯吾易氏一門殳子,兄弟公孫叔侄連登進(jìn)士者九人。綜其籍宜春而言,別姓者不興焉,而郡伯趙季仁特占坊顏曰:九聯(lián)坊,以寵異之。乾叨竊余實過涯分無德而身,以廉為吏。吾先君諸殳,之所以于其所教,至其子侄者。乾已獲承其一、二,奐敢不勉匕焉,以求無忝于名位哉!于是起唐寶歷迄宋紹定,凡由科甲及其他途進(jìn)者,即表俾俊之孝元宗者,便考俊焉。宋端平三年丙申(1236)年冬裔孫乾慎序。

族之有譜,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固則枝自茂,源遠(yuǎn)期流自長,人之祖宗,人之本源也,人茍不務(wù)此本源,別已即忘其祖宗,又安望為人之祖宗哉!故族之有譜,所以尊祖敬宗,以收族者也,顧不重哉?

粵稽我易氏乃商家之宗室,本屬子姓,遂以易為姓。卒葬太原,子孫居之,世為太原易氏,由周而來,支分派別,散處不一。迨至北宋紹圣丁丑(公元1097年),我祖韶聞公由袁州宜春之九聯(lián)坊徙居萍鄉(xiāng)東路之榮溪,遞傳遞衍,已歷十三世。我牌樓下之始遷祖為瑞叟公,乃韶聞公之十三世孫也,于南宋德佑乙亥(公元1275年)遷入,至于今,計年則數(shù)百年,歷世則二十七世,繩繩繼繼,全賴祖宗之庇蔭,有以綿世,祚于無窮。

惟我族向亦梓有譜帙,因明末兵焚遺失,蕩然無存。幸嗣臨公錄其稿于前,曰謙公抄其稿于后,均有志未逮也。予方句讀時,每檢書匣,見所抄舊譜,即有志纘承先緒,奈命運(yùn)乖戾,半生悠忽,良可慨已。故譜牒之修延擱至今。茲予年已六旬有四,叨蒙祖宗眷佑,耳目如常,精神尚健,族譜之修,非予任之,誰其仔肩。于是倡率族人,公同酌議,遍尋遺稿,細(xì)加考訂。其韶聞公以前,略而費(fèi)詳,而以韶聞公為一世始祖,遞傳十三世至瑞叟公,皆依舊稿,另列世系。而于遷牌樓下始祖瑞叟公,又另起第一世,至今有二十八世。勒以圖序,派以昭穆,世系了如指掌,今而后庶,幾本源之地不致數(shù)典而或忘矣。嗟乎!祖宗有功德,子孫固宜表揚(yáng)予生也。聰前代既多,不知后世亦多,闕多萬闕,詳者乃詳,惟其實不惟其虛,惟其真不惟其偽,所望后之子孫,覽斯所譜,而知其本源所在,庶子孝弟之心,油然生矣。因敘其歷代源流而并及修譜之緣由,于此是為記。

廣西桂林市資源縣易姓

廣西桂林市資源縣易姓屬清朝時從湖南省的新化縣遷入資源縣梅溪鄉(xiāng)的苦竹坪(今福竹),后遷至大坨發(fā)展,已居住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資源縣的大坨村,三茶村,約有20000多人,其中一支遷至四川縣,族譜有:大國又朝正,永元仲福敬,忠孝紹家光。

湖南省長沙縣安沙鎮(zhèn)譚坊新村易姓,現(xiàn)已發(fā)展到4代,族譜:云 昌 顯 達(dá)。

黔陽派(今湖南省洪江市) 易遷黔陽原始祖,云南大理卿正堂。易諱子彬公,宋江西泰和人,自大理任上告老還鄉(xiāng),經(jīng)黔陽龍?zhí)飼r,妻黃氏故,另娶龍?zhí)镔R氏,繁衍20多代,鄙人乃24代,延字(同賢字),輩分分別如下:子祖國廷仁,志良紹舜堯,孔圣圖延傳,思文紀(jì)叔陶(60位,家父記得),另長沙江南易氏總祠輩分100位:祖公垂晉代,宗緒居南湘,大理賢聲重,。。。。,與上面字輩可套。子孫包括黔陽、懷化、婁底、邵陽、十中有八遷四川、重慶。

上一篇:養(yǎng)姓的來源_養(yǎng)姓起源_養(yǎng)姓的來歷
下一篇:益姓的來源_益姓起源_益姓的來歷
相關(guān)文章
逄姓的來源_逄姓起源_逄姓的來歷 沈姓的來源_沈姓起源_沈姓的來歷 強(qiáng)姓的來源_強(qiáng)姓起源_強(qiáng)姓的來歷 東方姓的來源_東方姓起源_東方姓的來歷 媯姓的來源_媯姓起源_媯姓的來歷 烏孫姓的來源_烏孫姓起源_烏孫姓的來歷 士姓的來源_士姓起源_士姓的來歷 暢姓的來源_暢姓起源_暢姓的來歷 勵姓的來源_勵姓起源_勵姓的來歷 野姓的來源_野姓起源_野姓的來歷
推薦欄目
生辰八字運(yùn)勢運(yùn)程在線排盤抽簽情侶速配民俗預(yù)測姓名測試手相圖解面相圖解痣相圖解風(fēng)水知識周公解夢趣味測試節(jié)日祝福陰陽歷轉(zhuǎn)換萬年歷
如果您不想在當(dāng)前使用的電腦留下您的算命記錄,請點(diǎn)擊首頁的“重新測試”按鈕,如果沒有此按鈕,說明您的信息已經(jīng)清除
周易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算卦習(xí)俗同樣有著長遠(yuǎn)的影響,請科學(xué)的對待它們,不要執(zhí)迷其中。
The main provision of this Web site:Free fortune-telling and forecast.
Copyright © dajiaz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大家找算命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