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2-29 10:34:41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羅姓的來源_羅姓起源_羅姓的來歷
歷史發(fā)展
起源
羅(luó)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妘姓,出自為顓項帝之孫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羅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妘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jù)典籍《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始祖為祝融。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種),后人尊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諸多史書均稱為“祝融八姓”。
到了周王朝時期,祝融的后裔中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稱為羅國。羅國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滅,于原地另置鄢國。失國后的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賓一帶),遂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羅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遷至今湖南 汩羅地區(qū)。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羅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羅氏,是兩周時期的一種官職,專職掌管天下鳥、禽的捕捉與飼養(yǎng),以供王公貴族欣賞和食用。在典籍《周禮·夏官·羅氏》中記載:“羅氏,掌羅烏鳥。”在諸侯國中,亦設置有羅氏之官職。春秋時期“好鶴亡國”的衛(wèi)懿公姬赤特別喜歡仙鶴,他在宮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鶴嶺、東南鶴城(今山西長垣鶴寨)等處均大養(yǎng)仙鶴,由羅氏照料。衛(wèi)懿公還給他飼養(yǎng)的仙鶴冠有官
位品級俸祿:上等竟食大夫祿,較次者士祿。他外出游玩時必帶鶴,載于車前,號稱“鶴將軍”。其時,專門為衛(wèi)懿公飼養(yǎng)鶴照料仙鶴的飼養(yǎng)員就是羅氏。周惠王姬閬十七年(衛(wèi)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衛(wèi)懿公荒淫奢侈、國人多怨的機會,從邢國的夷儀(今山東聊城)進攻衛(wèi)國,攻擊到滎澤時(今河南鄭州廣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黃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帶地區(qū)),衛(wèi)懿公慌忙發(fā)兵抵抗,征召將帥時手下大夫們都說:“君好鶴,鶴可令擊翟”。衛(wèi)懿公又向國人“受甲”(征兵),國人們也都說:“叫鶴去抵抗敵人吧,它們高官厚祿,我們那里比得上它們能打仗呢!”衛(wèi)懿公無奈,只得帶少數(shù)親信赴滎澤迎敵,結(jié)果兵敗被殺。后來宋恒公子御說連夜出兵,才將狄族人的進攻阻止住,并把衛(wèi)國臣民救過了黃河,在曹邑(今河南滑縣)另立姬申為新衛(wèi)國君主,是為衛(wèi)戴公。
在為衛(wèi)懿公飼養(yǎng)鶴照料仙鶴的羅氏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羅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羅氏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鮮卑族拓跋部落滅北涼建立北魏政權(quán)。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采取漢化政策,下詔改鮮卑姓為漢姓,其中叱羅氏改姓羅,在史籍《魏書》、《廣韻》、《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獻中均有相同的記載,“叱羅氏后改為羅氏”。
據(jù)史籍《文苑英華》記載:夫人諱某,恒州代郡太平縣人。祖某,父協(xié),周大將軍,南陽郡公。按史籍《周書》中的記載:叱羅·協(xié)在唐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被賜爵南陽郡公,那位長孫夫人羅氏,就是叱羅·協(xié)之女,代郡羅氏就是復姓叱羅氏所改。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屬于帝王賜改姓為氏,或漢化為氏。
⑴.明朝羅秉忠,蒙古族人,原名孛爾只斤·克羅俄零占,是孛爾只斤·察合臺的后裔、沙州衛(wèi)都督僉事孛爾只斤·昆皆萊(困即來)之子。其兄孛爾只斤·克羅俄喃哥既襲父職,明英宗朱祁鎮(zhèn)命孛爾只斤·克羅俄零占為指揮使,協(xié)理衛(wèi)事。不久,孛爾只斤·克羅俄喃哥率一千二百余人內(nèi)徙,詔居之東昌、平山二衛(wèi),給田廬什器,所以撫恤甚厚。到孛爾只斤·克羅俄喃哥病逝后,以孛爾只斤·克羅俄零占為都指揮使,代領(lǐng)其眾。明英宗北狩時,塞上多警。朝中大臣們恐怕已經(jīng)投降的蒙古族人乘機為變,朝議欲徙之南方。適逢貴州苗祖早飯,明英宗令大都督毛福壽南征,乘機擢孛爾只斤·克羅俄零占為都督僉事(相當于專門科室的科長),率所部前往貴州圍剿苗族起義軍。孛爾只斤·克羅俄零占后來積戰(zhàn)功至左都督,在明天順初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賜其姓名為“羅秉忠”。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川南和滇東地區(qū)的山都掌蠻(即僰人,行懸棺葬俗的古老民族)反叛不服明朝政府,明憲宗朱見深令尚書程信率十四萬大軍征討,羅秉忠以游擊將軍之職率軍隨行。明軍抵達永寧時兵分六道,羅秉忠率所部由四川金鵝江進攻,大破山都掌蠻,論功晉封為順義伯。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羅秉忠逝世,明憲宗賜謚號為“榮壯”,由其子羅監(jiān)粲(克羅俄監(jiān)粲)正式受封為世襲宣慰司指揮使。羅秉忠的后裔子孫,遂世稱羅氏至今。
⑵.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稱巴樂特氏,以地為氏,世居阿巴噶(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zhèn))、巴岳特(今山西天鎮(zhèn)、陽高邊外)、西拉木蘭(今河北承德圍場)等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ot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羅氏、巴氏、白氏、豐氏、陳氏、聯(lián)氏、高氏、包氏等。
②蒙古族“黃金家族中”的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孛爾只斤氏,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之后裔,多冠漢姓為羅氏、趙氏。
①蒙古族哈榮古德氏,冠漢姓為羅氏。
源流五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羅可汗,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通志》、《古今姓氏書辯證》中,都記載有唐朝時“斛瑟羅氏,改為羅氏”的記載,在史冀《唐書》中記載:斛瑟羅原為西突厥阿史那部可汗,在唐朝則天皇帝武曌圣歷二年(公元699年),斛瑟羅因被原來游牧于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一帶的突騎施部首領(lǐng)烏質(zhì)勒所逼迫,率部眾七萬余人內(nèi)遷歸附于大唐王朝,后逝世于長安。
在斛瑟羅的后裔子孫中,后逐漸漢化者,取先祖名字為羅氏,這就是西域羅氏的由來。
源流六
源于滿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稗類鈔》中記載:
⑴、滿族波羅軍氏,亦稱博爾津氏,滿語為Borj1n Hala,漢義“波浪”,滿族姓氏,世居阿布海克勒倫(今內(nèi)蒙古克魯倫河流域),所冠漢姓待考。
⑶、滿族博和羅氏,滿語為Boholo Hala,世居薩哈祿(今黑龍江沿岸),所冠漢姓羅氏。
⑶、滿族郭爾羅氏,亦稱郭啰啰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以地為氏,滿語為Gorolo Hala,漢義“鉤、躬身、放縱”,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等地,所冠漢姓為羅氏、郭氏、高氏、國氏。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⑷、滿族鄂木綽氏,滿語為Emuco Hala,亦稱鄂穆綽氏,瓦爾喀女真,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佛訥赫村(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后多冠漢姓為羅氏、鄂氏。
⑸、滿族羅察氏,源出清康熙年間俄羅斯戰(zhàn)俘內(nèi)附入滿洲八旗者,訛為鄂溫克姓氏,以族為氏,滿語為Loca Hala,定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羅氏等。
⑹、滿族羅佳氏,滿語為L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西克屯(今黑龍江伊春小興安嶺西克林,為薩滿聚居的地方)等地。后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后多冠漢姓為羅氏。
⑺、滿族羅岳氏,滿語為Loy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后多冠漢姓為羅氏等。
⑻、滿族薩克達氏,原稱巴雅拉氏,后以地為氏,滿語為ala,漢義“蒼老”,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東渾河畔)、黑龍江等地,所冠漢姓為多為羅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等。
⑼、滿族覺羅禪氏,出自清朝宗室與人私生子的專稱姓氏,不得入皇家玉牒,皆被賜姓為覺羅禪氏,滿語為Giolocan Hala,以明確其族皆非正支,后有冠漢姓為羅氏者。
源流七
源于苗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南地區(qū)苗族,屬于漢族融入苗族化為氏。清雍正時期撰著的《云南通志》記載:“苗子有九種,黔省最多,正滇則宣威,鎮(zhèn)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羅、陳、蔡四姓”;清乾隆時期撰著的《貴州通志》說:“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戶所置,治所在今貴州福泉,及清平,所屬有謝、馬、何、羅、盧、雷等姓”。這在清朝學者李宗防的《黔記》中也有相同的記載。清朝學者劉人熙在《湖南各縣調(diào)查筆記》中記錄瀘溪縣的苗瑤族情況時說:“士人蟠林菁者,為吳、龍、廖、石、麻五大強族,外有彭、羅二姓亦強”;民國時期的學者劉錫藩在《嶺表紀蠻》中,根據(jù)滇、黔省志記載,稱西南部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楊、韋、陳、羅、田”等十六姓為最多;當代學者石啟貴在《湘西苗族實地調(diào)查報告》中記載,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羅氏在內(nèi)的二十一個大姓人數(shù)最多。
顯然,原本是漢族的羅氏族人在歷史上融入了苗族,后成為苗族大姓羅氏一族。
源流八
源于布依族,出自春秋時期古羅國后裔,屬于以國名漢化為氏。布依族羅氏為古羅國后裔,羅國被楚武王熊貲強行遷到今湖南汨羅地區(qū),國人以原國名為姓氏,稱羅氏。在汨羅地區(qū)那里定居了一段時間之后,其中一支越過羅霄山脈到達了江西地區(qū)。
后來,這支羅國族人又從江西輾轉(zhuǎn)遷徙到廣西地區(qū),成為今天的布依族。唐朝時期,西原蠻首領(lǐng)就姓羅,當時的西原地區(qū)在今廣西左、右江流域。
源流九
源于彝族,出自貴州水西彝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彝族羅氏,據(jù)文獻《貴州府志》記載:貴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濟火,本姓羅氏”。據(jù)今貴州彝族當?shù)厝苏f,其先為烈顯族源的蘇納、義隴家支,后世子孫由于分遷五個不同的地區(qū),而有了五個姓氏,其中有一支遷到大方城東瓜林而冠漢姓為羅氏。
另外,又有彝族俄母氏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改漢姓為羅氏。
源流十
源于土家族,出自貴州水西彝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楚武王熊通在周莊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滅羅國時,有一部分羅國人不愿臣服于楚國,便和盧國、庸國之遺民一起向西越過神農(nóng)架,進入川東,定居閬中地區(qū),成為“板楯蠻七姓”之一。
板楣蠻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楯”的武器而得名。東晉著名學者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記載:漢高祖“復除民羅、樸、昝、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在史籍《后漢書》中,也記載了板楯蠻因為漢高祖劉邦建國立有汗馬功勞,而被免去租賦之事。
源流十一
源于瑤族,瑤族羅姓有很多并非改姓而來,有些瑤族民國以前還和當?shù)貪h族羅姓共同掃墳,同當?shù)貪h族系為同源,由于瑤族喜歡單門獨戶的遷徒,容易跟宗親走散,又不似宗族集居地保有族譜,故易失去聯(lián)系。瑤族羅姓故老相傳,古時羅姓與羅姓相遇,會互相問其族源來歷,有周羅,姬羅,楚羅,外地羅,本地羅,北上羅。周羅特點善編織羅網(wǎng),喜好養(yǎng)鳥,打獵,源出周地,非姬姓,故而稱周羅。姬羅,源出周地姬姓,特點家傳有易經(jīng)的片段,零散的口訣,也有周羅的特點。此二者多為漢族瑤族。楚羅,世居楚地,特點羅盧同宗,也有易經(jīng)零散片段零散口訣,此易為古老版本,連山易范圍,多見與苗族羅姓。外地羅,外出大漠返還的羅姓。本地羅,世代都在楚地范圍之內(nèi)的,北上羅,源出羅部落北上變周羅姬羅外地羅的統(tǒng)稱。這些不同的羅,源出同地,去往各地,時隔千年又相聚,姓氏不只是單純的姓氏問題,還意味著族群與親人,別人不會無緣無故的跟你同姓。意味著親人的離與聚,意味著生存的苦難與艱辛,意味著戰(zhàn)亂的悲苦,意味著族親的過往和去向。民族不同沒有什么關(guān)系,說什么語言沒有關(guān)系。兄弟娶了不同民族的老婆,孩子跟著媽媽學語言了,有什么奇怪?不做仔細研究,就貿(mào)貿(mào)然然地說別人是改姓的,等同于被親人拋棄,這是我的個人感覺。是出自廣西西部背簍瑤,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居住在廣西西部一帶的背簍瑤族人,認為密洛陀是他們的始祖女神。在他們中流傳著這樣的《創(chuàng)世歌》(《勒俄特依》):“密洛陀讓他們走,密洛陀叫他們結(jié)婚。蘭和羅成雙,韋和蒙結(jié)對……”這就是背簍瑤蘭、羅、韋、蒙四大姓的起源。據(jù)說,瑤族羅氏的始祖叫羅得元。在瑤族蒙姓中還有大蒙、小蒙的區(qū)別,據(jù)說大蒙的始祖生了七個兒子,分別姓蒙、蘭、韋、羅、潘、袁、盧七姓,是瑤族羅氏的另一個來源。另外,瑤族勒的樓氏,漢姓也為羅氏。
如今,瑤族羅氏主要分布在廣西的巴馬、東蘭、田東、都安、南丹縣大瑤寨等地區(qū)。
源流十二
源于土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土族羅氏,源出古鮮卑吐谷渾部羅古爾氏,后逐漸成為土族,以地名稱羅古爾·孔(種油菜籽的人)。羅古爾出產(chǎn)油菜籽,后來就成為“油菜地”的稱謂。
羅古爾人以擅長種油菜而聞名于遠近,故土族語言譯成漢語,取羅古爾氏第一個字羅為自己的漢姓,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三
源于京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京族原稱“越族”,自稱“安南”,其祖先是在四百多年前從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陸續(xù)遷到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山心、漓尾、巫頭、潭吉諸島上的。
據(jù)調(diào)查,今京族共有包括羅氏在內(nèi)的三十一個姓氏,羅氏京族居住在漓尾。
源流十四
源于拉祜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拉祜族人到清嘉慶年間開始出現(xiàn)姓氏,但當時只有李、石、張三姓。后采,由于拉祜族與漢族和臨近民族的交往日漸頻繁,他們的姓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羅氏在內(nèi)的多個姓氏。
源流十五
源于哈尼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明朝初期,云南臨安知府賜給滇南土官李、趙、陳、錢等漢姓,是哈尼族使用漢姓的開始,后來在與漢族交往過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開始使用漢姓了。
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漢姓有包括羅氏在內(nèi)的多種姓氏。
源流十六
源于黎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據(jù)《明史》記載: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瓊州屬縣生黎峒首羅顯、許志廣、陳宗等三十三人來朝”,說明在明朝時黎族中便有了羅氏。
如今羅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樂東縣。
源流十七
源于白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明、清兩朝時期,云南蘭州(今云南蘭坪)白族土知州、土舍官在改土歸流運動中,均流改為漢姓羅氏,世代相傳至今。今白族中有許多羅氏族人。
源流十八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今仡佬族、侗族、東鄉(xiāng)族、回族、壯族、朝鮮族、羌族、布朗族、俄羅斯族、仫佬族、佤族等少數(shù)民族及臺灣高山族中,均有羅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羅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
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三百三十八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1%左右。
湖北宜城為羅氏之發(fā)源地,后再往南遷,先由湖北襄陽遷至枝江,再遷至長沙,最后于漢景帝時在江西南昌繁衍成當?shù)赝濉?/p>
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qū)。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
經(jīng)播遷到江西南昌地區(qū),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fā)展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后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qū),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jīng)分布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wěn)定的發(fā)展,清初羅姓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羅姓大約有3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羅姓總?cè)丝诘?8.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羅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廣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四川為中心的兩個羅姓人口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由于羅姓主體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qū),中國北方幾次戰(zhàn)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占羅姓總?cè)丝诘?9.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這三省羅姓大約占羅姓總?cè)丝诘?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陜西、廣東、甘肅五省,又集中了33%的羅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qū)。
人口分布
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340多萬,為全國前十八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300余萬,增長達19倍之多,羅姓后人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大約占羅姓總?cè)丝诘?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羅姓總?cè)丝诘?7%,為羅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云貴川渝、粵桂湘鄂閩贛兩塊高比率的羅姓區(qū)域。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jīng)大于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xiàn)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羅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qū)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云貴、川渝大部、粵桂、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_1.44%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群。在海南、臺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陜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nèi)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shù)厝巳褐械姆植急壤?.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群。